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于1943年,是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培养的发源地,创始人杨槱院士一直工作至今。培养了许学彦、黄旭华、翁史烈、曾恒一、朱英富、徐芑南、闻雪友、沈闻孙、林忠钦等一大批国内船海领域领军人才,胡传治、王荣生、尤子平、张广钦、陈小津等众多行业领导。学科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民族兴衰、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科也茁壮成长,在前三次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均获第一。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完成了大规模实验设施基地建设,构建了“大海洋”格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为基干,一端对接造船产业、海上资源开发行业、海军装备建设,形成了包含成果转化、产品开发、海上作业、工程服务等的支撑体系,另一端扩展到包括海洋国策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探索、海洋资源调查等的基础学术领域,以服务海洋强国、海上丝绸之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战略为宗旨,向着国际顶尖学科的目标快速前进。
本学科作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策源地,拥有结构合理、近百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与国际顶级同行高校相比规模优势明显。学科设有设计制造、流体力学、结构力学、舰船性能、特种装备、海洋工程、水下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海洋科学十个方向,覆盖海洋交通运输、资源开发、科学考察、权益保障、国防建设等领域。国家“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获得认定,成为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认定协创中心,获批成立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装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级科技智库,新增深海技术试验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加上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基地和一批交通部、海洋局、海事局、上海市省部级基地,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支撑体系。
本学科秉承交大培养“第一等人才”优良传统,多年来培养了首艘万吨轮总设计师、首艘科考船总设计师、首艘潜艇总设计师、首艘航空母舰总设计师、首艘核潜艇总设计师、首艘超深水钻井平台总设计师、首艘超深水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首艘深海无人遥控深潜器总设计师等为代表的大批科技精英、技术专家和行业骨干。重点开展教学机制创新,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培养了全国优秀工程硕士、教育部优秀新人、上海市优博和优硕。学生获全国船海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海洋航行器大赛一等奖、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船舶大赛二等奖等。就业率100%,分布在国内主要科研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学生深受行业欢迎,供不应求。同时,毕业生的杰出表现在海洋工程领域产生了全球影响力,“交大”毕业生已成为国际海洋工程中心美国休斯顿人才市场的公认品牌,EXXON、SHELL、CHEVRON、TECHNIP、SMB、MODEC等国际知名企业均有本学科培养的技术骨干。
本学科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功能齐全、世界领先的重大试验设施群体。我国首座、世界最深的海洋深水试验池,装备与功能当前居世界第一,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开发深海装备的首选试验设施。同时还拥有海洋工程水池、拖曳水池、内波分层流水槽、操纵PMM装置、立管疲劳试验装置、液舱晃荡装置、饱和潜水模拟舱等试验设施。建成风洞循环水槽、空泡水筒、水下工程水池、水声水池、先进制造实验室、平台定位模拟培训操作系统、高温高压深海微生物采样培养装置等设备设施,完成国内最宽最深的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形成了科学研究、试验验证、工程实施三位一体的完整教学科研试验技术体系,并依托深海技术试验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上海潜水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国家级标准化规范化机构推进设备设施的标准化服务和开放共享。